戳我继续看全文

“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”

北府兵镇守的京口(今江苏镇江),是永嘉之乱以来南渡士民的聚集地,其中多为流民。

有个小名叫“刘寄奴”的孩子出生在这里,据说,他家祖先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,随晋室南迁至京口后,家族中也出过太守、县令之类的地方官,但在东晋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的门阀政治中,他们属于陈寅恪先生所说的“次等士族”,难以突破阶层的锁链,更难以执掌大权。

刘寄奴家贫,一出生,他母亲就不幸去世了。刘家穷,请不起乳母,刘寄奴的父亲本想将他遗弃,幸而同乡的姨母也生了小孩,就把小刘接过去哺育,救他一命。

长大后,刘寄奴沦落到卖草鞋为生的地步,还迷上一种叫“樗蒲”的赌博,有一次跟东晋官员刁逵赌钱,欠了人家一笔赌债,却无力偿还,刁逵气得把刘寄奴绑在马桩上,当街鞭打。

上流人士都不愿和刘裕交往,只有王导之孙、琅邪王氏的王谧对他另眼相待。王谧看到刘寄奴受辱,立即找到刁逵,表示自己愿意替刘寄奴还赌债,让他把人放了。

王谧慧眼识人,对当时名声不扬的刘寄奴说:“卿当为一代英雄。”

刘寄奴,大名叫刘裕。

年轻时沉迷赌博的刘裕迷途知返,到北府兵参军,他身材高大魁梧,天生就是当军人的料,当兵后在军中有口皆碑,很快得到刘牢之的重视。刘牢之将刘裕提拔为自己的参军(参谋军务),命他带兵抵御孙恩军。

此时,孙恩的起义军迅速席卷江东八郡,并大肆屠杀士族地主,兵锋直指建康,东晋朝廷为之震惧。

平定叛乱的重担,落在了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身上,刘裕也由此初露锋芒。

有一次,刘裕带着几十个人去探查敌情,没想到,中途遇到了孙恩军的数千兵力。若是一般人,看到这阵仗就该撤了,咱就是出来侦察敌情的,拼什么命啊!

可是刘裕不怂,他带着士兵向对方发起进攻,由于寡不敌众,随从士兵全都战死,只剩下刘裕手持长刀奋力砍杀,大声呼喊。孙恩的士兵虽然占优势,却被刘裕的疯狂行为吓傻了,不敢轻举妄动。

刘牢之等不到刘裕归队,才带兵前来寻找。正好看见刘裕与数千敌军周旋,在他来之前就已奋长刀斩杀数人,不禁为他深深折服,惊愕之余急忙带着手下前去救援,此役斩获千余人。

经过这次传奇经历,刘裕一战成名,从此成为孙恩、卢循起义军的克星。

在北府兵的打击下,孙恩屡战屡败,兵力逐渐衰弱。

隆安五年(401年)年八月,屡立战功的刘裕被东晋朝廷任命为下邳太守,出兵讨伐孙恩。经过三个月的交战,孙恩军被刘裕俘虏、斩杀的士兵数以万计,孙恩不得不再次向海岛逃窜。

次年,孙恩在三吴地区掳掠的男女几乎散尽,孙恩害怕被东晋军抓获,便跳海自杀,其党羽与姬妾跟随他投海的多达数百人,时人称之为“水仙”。

孙恩死后,其部众由他妹夫卢循统领,继续在沿海作乱。直到十年后,卢循军被执掌东晋大权的刘裕派兵平定,卢循也选择投海自尽,追随其大舅子孙恩而去。

孙恩、卢循起义,被认为是一场带有宗教色彩的农民起义,但两名主要领导者,孙恩是寓居江左的次等士族,而卢循出自范阳卢氏,祖上是东汉名臣卢植。

所以,这场起义本质上也是士族通过发动农民夺取政权的一次失败尝试。

当初在与孙恩作战中崭露头角的刘裕,也许没有想到,多年后,自己将用另一种方式实现次等士族的逆袭。

查看完整章节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